新闻资讯

【观察】2024年中国人口版图:20省份自然增长为负,人口竞争加剧

在全国人口总量进入负增长、人口竞争愈发激烈背景下,中国省际人口版图也在重塑。

截至目前,31个省级行政区已发布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,根据公报披露的人口数据和界面新闻记者的测算,2024年中国31个省份的人口版图逐渐清晰:

东部和南方依然是人口流入高地,但吸引力正在逐渐放缓;中部地区出现明显的人口收缩,尤其是出生率跌落,加剧了人口负增长;西部部分省份人口有所增长,但整体难以扭转格局;而东北三省的人口流失依然持续,出生人口增长乏力。

另一方面,受疫情推迟生育效应和龙年生肖偏好叠加影响,2024年全国多个省份的出生人口、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出现短暂回升。但从更长周期观察,中国生育率下滑带来的负增长趋势依然持续,高出生率地区多集中在西部人口基数小的省份,而传统人口大省如山东、河南、广东,出生率仍在整体下降。

在此背景下,未来的人口竞争,将不再依赖自然增长,而是转向以人口迁徙、城市吸纳能力、区域发展环境为核心的新一轮较量。各地能否在人口竞争中有效突围,将决定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力。

人口“南增北减”持续

4月25日,随着宁夏统计局发布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,31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变动已然明朗。

各省份公布的数据显示,广东以1.278亿的常住人口继续领跑全国,成为唯一一个人口突破12000万大关的省份。自2007年起,广东已连续18年成为中国人口之一大省。紧随其后的是山东(10080.2万)与河南(9785万),这三地依然牢牢占据着全国人口规模前三的位置。

与此同时,全国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仍在持续。数据显示,人口最少的三个省份分别是*(370万)、青海(593万)和宁夏(729),人口均低于1000万,且相比过去几年,常住人口增幅呈现放缓的趋势。由于地理环境、经济机会有限,这几个省份始终徘徊在人口洼地。

从增幅来看,南方沿海与部分西部省份的吸引力仍在增长。广东继续以74万的净增幅排名全国之一,浙江紧随其后,增幅为43万,新疆亦以24.8万的增量位居第三。

虽然广东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增量之一,但如果将时间轴拉长,广东的人口增幅实际上在放缓。2019年末,广东常住人口11521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175万人,但到了2023年,增幅降至49万。尽管目前的增量仍为全国更高,但广东自身的“人口动能”有减弱的趋势。

作为GDP排名靠前的省份,浙江凭借民营经济活力、数字经济崛起和相对宜居的城市环境,在人口竞争中不断赢得年轻人口的青睐。不过,与广东类似,浙江的人口增量与五年前相比,也有大幅下降。2019年末,浙江常住人口为5850万人,比2018年增加113万人。

从2019开始,新疆常住人口稳步增加,2021年增加约3.7万,2022年减少2万,2023年恢复增加11万。去年新疆常住人口大幅增加,可能与内部生育水平相对较高,以及持续推进的产业援疆、项目援疆政策带动的劳动力迁入有关。不过,由于整体经济体量较小,人口规模扩张的绝对值仍然有限。

31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据,部分指标由记者测算得出;常住人口、增幅、出生人口的单位为:万人;出生率、自然增长率的单位为:‰。制图:赵孟

一线城市中,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变化亦值得关注。2024年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83.2万人,较上年减少2.6万人。2024年年末上海常住人口2480.26万人,较上年减少7.19万人。这显示超大城市在人口总量到达“天花板”后,已经开始回调。

常住人口减少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。山东、河南、四川等传统人口大省全部录得负增长。尤其是山东,常住人口较上一年减少42.8万,下降幅度在全国位居前列。这是山东连续第三年出现人口负增长,且跌幅有扩大的趋势,引起外界对该省人口跌破1亿的议论。

短暂反弹难掩长期趋势

受疫情生育推挤释放效应和龙年生肖偏好的影响,与全国总体趋势一致,2024年中国各省份的出生人口、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普遍有所回升,但长远看人口形势依然严峻。

2024年出生人口最多的省份依然是广东,达到113.3万人,比上2023年增加10.3万,远超第二名河南(76.2万人)与第三名山东(64.9万人)。不过,即便是广东,出生人口也较五年前(2021年)约143.38万的水平,下跌了20%以上。而河南和山东的降幅则更为显著,均超过35%。  

从出生率来看,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出生率已跌入7‰以下,低于2024年全国平均水平(6.77‰)。*、宁夏、贵州成为为数不多的出生率高地,其中,*以13.87‰高居全国之一,宁夏(10.97‰)紧随其后,贵州(10.74‰)排名第三。

需要指出的是,出生率和生育率是不同的统计口径。出生率指的是一年内出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,反映的是整体人口的出生密度;而生育率(通常指总和生育率),则衡量的是一名育龄女性一生中平均生育子女的数量,更能准确反映生育水平。但由于生育率的测算需详细的育龄人口数据且过程复杂,年度统计公报通常只公布出生率,并以此衡量地区生育活跃度。

31个省份的常住人口。制图:赵孟

不过,高出生率的省份人口总量普遍较小,因而高出生率对人口增长的贡献有限。数据显示,尽管*出生率位于全国之一,但去年出生人口仅有5.1万,位居全国末尾。

另一方面,常住人口前三大省份——广东、山东和河南的出生率近几年总体持续下降。尽管这些省份的常住人口基数庞大,但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会对未来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。​

以广东为例,2020年广东出生率为10.28‰,2021年降至9.35‰,2022年进一步下滑至8.30‰,2023年微降至8.12‰。2024年虽反弹至8.89‰,但总体仍难改下行趋势。

2024年,东北三省的人口形势依然严峻。数据显示,2024年,中国出生率更低的三个省份依然是东北三省:黑龙江、吉林和辽宁,出生率分别为3.35‰、4.17‰和4.32‰,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同时,这三省的常住人口增量也均为负值,黑龙江减少33万人,吉林减少22.1万人,辽宁减少27万人,继续延续了多年来的人口负增长趋势。

作为人口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,黑龙江在发布人口数据时较为谨慎。《2024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中,并无出生人口、出生率,自然增长率等数据。该局一位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解释,每个省的情况各不相同,“我们这里也挺不容易的”,为了保险起见,黑龙江通常在统计年鉴中公布详细的人口数据。但在记者的要求下,他提供了相关数据。

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指标的自然增长率,即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所得的差值,是在不考虑人口迁徙情况下,衡量一个地区人口自身增减变动最直接的指标。

2023年,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省份为25个,仅6个省份的自然增长率为正值。根据2024年最新数据,全国31个省份中,有20个省份自然增长率为负,11个省份自然增长率为正。因疫情生育推挤释放效应和龙年生育偏好的影响,一些省份的出生率有所回升,进而拉高了自然增长率。

人口竞争或加剧

在各省人口普遍进入负增长的背景下,未来人口竞争将依赖于省际间的人口迁徙的趋势,在2024年的人口版图中也得到了清晰体现。

数据显示,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天津等地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,但常住人口均比上一年有所增长,或与上一年持平。比如,2024年浙江省自然增长率为-0.36‰,但常住人口增加43万;同样,2024年江苏省自然增长率为-2.5‰,但常住人口与2023年持平,这意味着外来人口填补了人口自然增长出现的“亏空”。

相反,一些省份虽然自然增长率为正值,但常住人口却在减少。2024年贵州的自然增长率为3‰,在31个省份中排名第六,但常住人口却比上一年减少了5万人。宁夏去年的自然增长率为4.52‰,在31个省份排名第二,但宁夏去年常住人口与2023年持平。同样,去年云南的自然增长率为为0.17‰,但云南常住人口减少了18万。

这一现象揭示出,人口机械增长,即通过人口迁移实现的常住人口增加,正在成为部分地区维持常住人口规模的重要力量。尤其是长三角、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域,随着本地生育率持续下滑,自然增长率转负,只能凭借经济吸引力、丰富的就业机会以及相对优质的公共服务,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,弥补了自然增长的缺口。

但一些人口学专家指出,在中国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,省际间的的人口竞争,一省人口的增加,往往以其他省份人口的流失为代价,未来这一趋势还将加剧,但可能难以为继。

31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。制图:赵孟

北京大学教授李建新和该校博士刘瑞平曾发表题为《中国省际人口负增长趋势的差异性分析》的论文指出,随着各省人口进入负增长,未来人口再生产进入“缩减型”已成为中国各地区的共同趋势,过去靠内部人口迁移或流动来弥补省内人口“空缺”的时代已经结束。

李建新告诉界面新闻,近些年各地出台的“抢人”政策虽然有不同初衷,但共同大背景是“都感觉缺人了”,决策者对人口的认识已经转变为“战略性资源”,不过各地可能即将面临“无人可抢”的现实。

界面新闻注意到,近年来各地“抢人”政策呈现出日趋激烈的状态:一是门槛降低,越来越多城市放宽学历、户籍限制,甚至全面放开落户;二是补贴增加,不仅购房补贴、租房补贴频出,生育、教育、医疗支持也成为新热点;三是发展承诺,不少地方 *** 通过规划未来产业、教育医疗配套,试图塑造宜居宜业的新形象。

“如果各级 *** 仍力求以人口流动或迁移来应对本地人口负增长的潜在风险,可能会因吸引人口而产生恶性竞争,一些地区的人口负增长问题得到缓解的同时,会加剧另一些地区的问题。因此,各地区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争夺人才的政策,只是一场零和博弈。”上述论文写道。

李建新表示,减缓人口负增长趋势、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,国家政策应即刻转向加大家庭支持力度,努力提高生育率水平方向上来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,已有多位代表委员呼吁设立统一的国家级育儿补贴,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,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相关育儿补贴的操作方案,这被视为扭转低生育、缓解人口负增长趋势的重要一步。

  • 华熙生物:美国市场占总营收不足3%,关税调整影响有限
  • 日本财长加藤:日本持有的美国国债可能成为贸易谈判筹码
  • 淘宝登顶16个国家App下载榜,阿里美股盘前大涨超4%
  • 沪上阿姨拟全球发售241.134万股H股 引入盈峰控股及华置为基石投资者
  • 刚刚!大跌超10%,陷入停滞!
  • 美元“王座”崩塌:特朗普“关税炸弹”持续炸穿美元防线!
  • 那些爆款、失利和具有标杆意义的年度车型|回望2024⑤
  • 2025保险科技峰会启幕:众安信科发布最新白皮书,携手中移金科揭牌AI+保险联合实验室
  • 周四美国WTI原油收高1.8% 美股财报提振市场情绪
  • 纪录片入选戛纳24小时后,她死于以色列轰炸
  • 满贯集团盘中涨超30% 拟溢价25%向雅各臣科研配股
  • 12小时认购率破190%!闵行梅陇再现积分神盘!
  • 一周新车盘点 | 小米推出SU7高性能Ultra车型 2025款小鹏G6正式亮相
  • 消息称日本考虑增加美国大米和大豆进口,作为关税谈判筹码
  • 湖南新宁一矿厂排水管破裂,尾砂及积水泄漏至河流,当地回应
  • 华夏银行行长瞿纲:将负债成本管理作为稳定息差的重要着力点
  • 特朗普:泽连斯基的言论对和平谈判非常有害
  • 年报季大考结束!监管层“长牙带刺”,多家公司因财务不达标遭风险警示
  • 强生预警将因关税政策损失4亿美元,医疗器械部门受冲击最大
  • 周一热门中概股涨跌不一 阿里巴巴涨1.18%,台积电跌2.56%
  • 白酒瓶“神似”北京第一高楼被判侵权,法院一审判赔45万并停售
  • 证券公司并表管理指引落地,多家试点券商火线解读
  • 从微短剧到电商,流媒体能摸着“抖快”过河吗?
  • 国际奥委会委员于再清当选名誉委员
  • 长春高新的生长激素神话彻底破灭了
  • 自称“最美”通缉犯出狱当主播?央广网:三观怎能跟着“五官”跑
  • 规模连续八季度超十万亿元,外贸韧性从何而来?
  • 美国司法部长:将起诉阻挠政府议程的其他法官
  • 获公示拟任省辖市委副书记的胡军,已赴南阳履新
  • 新和成去年业绩创新高,净利同比增逾117%至58.69亿
  • 国家医保局:前3月医保基金即时结算覆盖定点医药机构24.67万家
  • 报告:欧洲春季热浪与干燥气候带来巨大的野火风险
  • 破除市场壁垒、强化监管,市场监管总局重磅出台37项举措支持民企
  • 特朗普政府解雇美国工人健康与安全机构的员工
  • 北京发布今年第四轮拟供商品住宅用地清单,共计5宗22公顷
  • 特朗普下周将在密歇根州举行集会 纪念上任首个100天
  • 韩国拟2033年建成史上最大海上风电集群,总装机容量3.2吉瓦
  • 一文看懂2025GTC:AI推理时代到来,英伟达推出“算力核弹”
  • A股下方支撑逐步抬高,建议投资者聚焦内部的确定性,A50ETF华宝(159596)流动性同类居前
  • 韩国下届大选执政党初选4进2结果揭晓,金文洙、韩东勋胜出
  • 海外考古大家访谈|马克·波拉德:以考古意识为本位的科技考古学家
  • 美悄然豁免部分消费电子产品关税,苹果等科技巨头或受益
  • 欧洲央行管委Stournaras呼吁审慎降息 警惕全球不确定性
  • 迎接八方来客:全国多地“五一”假期党政机关大院停车场免费开放
  • V型反攻,小米涨近6%!南向资金狂买213亿,信心来自哪里?
  • 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,适时降准降息
  • 福特CEO:汽车关税调整有益 但仍需更多改变
  • “80后”李建强已任内蒙古镶黄旗委书记
  • 收盘:道指收跌700点 科技股拖累纳指下跌3%
  • 美国宣布对笔记本电脑、智能手机、集成电路等豁免征收“对等关税”
  • 威胜控股发布威胜信息技术一季度业绩 股东应占纯利1.39亿元同比增长25.33%
  • 价税2.26亿元,涉700余名主播,税务部门查处重大虚开发票偷税骗补案
  • 男子被网约车追尾,追讨4万维修费反被骂?租车公司经理:我要带着警察去找他
  • 美情报机构网络攻击第九届亚冬会,外交部:性质十分恶劣,停止攻击
  •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方豁免部分产品的“对等关税”答记者问
  • 爱建信托新任总经理获批,年内七家信托公司“换帅”,银行、财务背景成亮点
  • 日本将如何应对美国关税政策?石破茂最新表态
  • 前方后方·东盟年轻人在看哪些中国影视剧?
  • 卓越教育集团:2024年收入和净利润均翻倍增长,素质教育收入增长4倍
  • 星巴克寻求削减门店升级成本
  • 人民时评:投资于人,促高质量充分就业
  • 商业头条No.68 | 致命两秒:小米SU7碰撞爆燃事故全复盘
  • 南阳市委原书记朱是西被“双开”:搞劳民伤财的“政绩工程”
  • 以利相融,中越经贸合作成果丰硕
  • 普京:愿意与乌克兰直接进行双边和谈
  • 常熟银行:2025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0.84亿元,同比增长13.87%
  • 四项数据看开局
  •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首席财务官马拉韦离职,内部人士斯科特接任
  • 特朗普:IBM和雷神公司可能获得美国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现代化合同
  • 腾讯云:上线MCP插件,用户可一键插入应用
  • 哈马斯:愿就达成一项“全面”协议进行谈判
  • 香飘飘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即饮茶有点乏了
  • 华泰柏瑞量化老将田汉卿退休,公募量化何时能摆脱“冷板凳”?
  • 申万宏源研究所迎新所长,首席策略分析师王胜获升任
  • 阿迪达斯一季度营收增近13%,称美国加征关税对业绩带来不确定性
  • 中信证券|强化底线思维,充分备足预案:政治局会议学习体会
  • 开展“守护消费”铁拳行动、打击民生领域侵权假冒行为,市场监管总局发声
  • 周一热门中概股多数上涨 微牛暴涨374%,阿里巴巴涨5.8%
  • 佛山一房产七折起拍,原房主为大毒枭半年前被执行死刑
  • 礼来口服GLP-1治疗糖尿病研发成功,还可“不限时”使用
  • 阿斯麦、超威半导体、英伟达、台积电集体大跌!发生了什么?
  • 揭晓!人形机器人半马完赛奖+专项奖发布
  • 总台海峡时评:当心赖清德在关税谈判桌上把台湾送到美国盘中
  • 从饮料包装到三餐食物,美国家庭“菜篮子”遭关税精准反噬
  • 创纪录!南向资金今年净流入已超6000亿港元,港股缘何被爆买?
  • 美国对卡车进口启动国家安全调查
  • 【逝者】方大同:在41岁的生命定格处,他仍在坚持做个音乐人
  • 星纪魅族正式进军中东市场
  • 宝马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将DeepSeek人工智能集成到其在中国的新车中
  • 特朗普再威胁要炒掉鲍威尔,民主党人警告:股市要崩
  • 特朗普用关税来取代所得税的白日梦
  • 韵达涉嫌诈骗遭立案,4884个网点受多大影响?
  • 【图集】当广交会邂逅五一,看中国制造背后的“最美劳动者”!|粤见“五一”
  • 美银调查:投资者悲观程度创30年之最 资产配置尚未完全反映悲观情绪
  • 云南一季度GDP为7490.99亿元,同比增长4.3%
  • 深观察丨关税持续!美国汽车业面临“酷夏”
  • 释放全部人质换5年停战,哈马斯提出新条件
  • 日经225指数水平上涨1.3% 重工业能源股领涨
  • 是否进行了及时有效处置?伤者情况如何?辽阳市相关负责人就饭店火灾事故答问
  • “边境沙皇”放狠话 此前有法官因涉嫌妨碍无证移民逮捕行动被逮捕
  • 长城科技战队·2025年一季报观点:AI风口下如何“掘金”?
  • “对等关税”冲击下,金融如何赋能企业?
  • 中航信托公告“被托管”!建信信托、国投泰康信托进场
  • 谱写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新篇章(和音)
  • 关键词: